描述
 —  中国外文界  —
全国翻译人才基地

大咖观点丨齐明敏、张洪仪:中国故事谁来讲?

浏览: 作者: 来源: 时间:2022-01-21 分类:新闻资讯
但是,翻译的目的不是将外来文化归化将本土文化异化,因为全球化并不意味着某一种文化独霸天下,那么,解释性翻译是解决这个问题的好办法,它既可以保存源语文化的独特性,又可以让译入语读者理解外来的文化,从而增进不同的文化群体间的相互理解

主讲

嘉宾


图片


齐明敏,北京外国语大学阿拉伯语语言文学博士,阿拉伯学院退休教授,翻译资格考试阿拉伯语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长期为各种国际会议担任同声传译,并多次担任各种陪同翻译和会议翻译。曾参与编写多部本科、研究生教材,并独自或参与翻译多部译著。曾参与党的十九大报告翻译。曾参与翻译资格考试一、二、三级考试大纲的修改。


张洪仪,博士,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特聘教授,翻译资格考试阿拉伯语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曾担任教育部外语教学指导委员会阿拉伯语教学分委员会委员。曾参与编写多部阿拉伯语文学、经贸教材,并独自或参与翻译多部译著,有专著《全球化语境下的阿拉伯诗歌——埃及诗人法鲁克 朱维戴研究》。


一、听译的快速理解

(一)听译概论


1. 听译的形式


听译主要分为两种形式:交替传译和同声传译。关于交传,要明确三点内容:一是先听而后译。即先听、记源语讲话,讲话停顿时将所听记的内容口头翻译成目的语,讲话继续,传译继续。二是单向与双向。单向翻译即从同一源语译成同一目的语。单向口译一般用于大会发言、演说、致辞。而更多的时候口译是双向的。三是长篇与对话。长篇传译多用于大会发言、演讲,会谈的主题或主旨发言等;对话传译多用于拜见、拜访、会见或会谈中的简短对话。同传的听译,指的是译员通过专用的设备收听原文,并进行即时翻译,边听边译,译文滞后原声3—10秒。同传较之交传要困难许多,需要一定的特殊训练。


2. 听译的特点


听译的难点在于译者要耳听、手记、口头直接表达,需要当场、一次性完成,无法借助查阅工具。听译的优势在于译者能够直接观察到说话者的声音、语调、手势和面部表情,有助于理解说话内容。此外,在非重大、非直播或在场人数不多的情况下,还可以请说话者当场解释某个意思,这是笔译工作者所不具备的优势。


3. 听译的标准


听译的性质决定译员没有足够时间反复推敲,因此不能要求百分百传达原文,但听译也要有一定标准,即快、准、顺。“快”是指说话者话音一落,译员就将其讲话的重要信息传达给对方。“准”是指译员将其讲话最基本、最核心的内容译出,即主要观点、关键词汇。“顺”是指表达顺畅。许国璋老先生曾说过:“说出去的话,就似离弦之箭,覆水难收,只要开了头,就要坚持将话说完,如果头开错了,也要毫无违和感地‘圆’回来,不可否定自己,否则会失去听者对译员的信任。”


(二)理解和记录训练


对听译而言,快速理解原文和及时、科学记录极为重要。


1. 科学记录


(1)隔行记录,一个意群一行;

(2)用自己熟悉的符号勾连相关项;

(3)记录不在多,而在“清”与“精”,“清”即字迹能辨认,“精”即四两拨千斤——一个字、一个词可以帮助回忆起整个意群。


2. 快速理解


快速理解原文的重点在于瞬间抓住主题和逻辑。提前了解话语背景主题,在翻译现场抓住段落的中心思想、逻辑结构。


3. 酌情省略或简化


如果难以记住全文,可以酌情考虑省略一些次要成分,保证主要成分和逻辑完整,使整篇讲话持续、连贯。


二、中国故事谁来讲

很多学者认为翻译很大程度上是将外语翻译为母语。因为汉语是我们熟悉的,而外语即便学得再好,也不可能说得、写得和外国人一样。CATTI考试也证明了这一点,近几年,参与了二级和一级考试的考生普遍阿译汉表现很好,但是汉译阿就表现平平,难有精彩之处。两相比较,令人感慨,所以今天选择“中国故事谁来讲”这个话题。


中国文化的对外介绍、中国典籍的对外翻译完全依靠外国人是不现实的,我们应该依靠自己的力量,把别人所不了解的中国思想和理念介绍出去。值得高兴的是,我们有比较成熟的对外宣传工作经验,这些经验为讲好中国故事、翻译中国典籍奠定了基础。特别是政治文本翻译涉及到的文化历史知识,以及外国文化之于中国文化的巨大差异和缺省,翻译前辈们有所探索并留下了不少经验。


近年来,阿拉伯语翻译队伍有不少留学归国人员的加入,其中不乏在外学习多年者。这些人员阿语流畅,但是翻译困难,其原因是中国语言和文化基础不牢,对中国时事重视不够,两种语言的对照比较能力较差。需要补一补中国文化知识,多多关注中国时事,否则很难通过翻译资格考试获得一级、二级证书。


翻译的主要问题是文化差异问题,也就是现在讲的“归化”和“异化”问题。按照奈达的“动态对等”理论:凡是陌生的、不同的、他者的,都应归化到译入语和译入文化中去,以使译入语读者能马上理解。但是,翻译的目的不是将外来文化归化、将本土文化异化,因为全球化并不意味着某一种文化独霸天下,那么,解释性翻译是解决这个问题的好办法,它既可以保存源语文化的独特性,又可以让译入语读者理解外来的文化,从而增进不同的文化群体间的相互理解。我想这是从宏观的层面讲翻译,也是翻译的宏观标准。如果我们把这个标准作为重要的标准评价翻译,那么能否将故事讲好,取决于我们的语言是否过关,是否能把事情讲明白、讲精彩。


文学作品的翻译,如果只知道两种语言、两种文化和了解源语文本的内容是不够的,还要求译员具备良好的双语写作能力,甚至还需要一定的文学天赋。文学翻译是一门创造性的学问,翻译技巧只是其中之一。在翻译实践中,单纯的语言能力并不等同于翻译能力,因为对于文学翻译还有文学的、艺术的、文化的、历史的各方面知识的贮备。而直接对理解一部文学作品起作用的,正是由各种因素构成的文学理解力和鉴赏力。缺少了这一点,就不存在文学翻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