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在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最突出的一点是中国的和平崛起。我的外事经历正好覆盖了中国发展变化的全过程。上世纪70年代,中国全面落后于国外,当时我第一次走出国门到拉美留学,看到的是一片小康景象。那时拉美国家对中国了解不多,也看不起中国学生。改革开放四十多年,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国民生产总值在2000年前就提前完成了翻两番的任务。进入新世纪后,我国国民生产总值连续超越法国、英国、德国,到2010年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可以说是创造了一个奇迹。此外,中国的脱贫工作也震惊世界,近八亿人口摆脱贫困,在2021年实现全面小康。
面对中国取得的成就,国际上有两种看法,一种是震惊、佩服、羡慕,上到政府官员、下到学术人士,对中国取得的飞跃式发展感到十分佩服和好奇。另一种看法则很不友好,认为中国政治不民主、数字不真实,手段不正当,对中国进行造谣抹黑。实质上,是他们认为中国的发展对其造成了威胁,要遏制中国。
西方敌对中国的势力从来都是存在的,只是有时候更明显、有时候更隐蔽,对持这种立场的人,我们不用客气,怼回去就是。但是那些希望了解中国、接近中国、搭乘中国发展快车的国家和民众,是我们应该联系和争取的对象,就应该对他们做好传播工作。
目前由于外国势力的恶意抹黑,再加上我们工作的不到位,国外相当一部分人对中国不了解或误解,中外之间存在许多隔阂。造成隔阂的原因主要有两个:一是政治制度不同。拉美国家基本都是代议制国家,从小受西方“民主政治”的熏陶,对于共产党、革命等,有着天生的排斥。比如,中国实行的是人民民主专政,“专政”和“独裁”在西班牙语中是一个词——“dictadura”,他们当然不能认同。因此,要让他们理解我们的政治制度,就必须详细解释我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政治协商制度等等,但即便如此,由于外文是同一个词,他们还是很难接受和理解,这就需要进行耐心的宣介和浸润。二是文化不同。西方主要信奉基督教、天主教,我国则受佛教、道教、儒教影响较大。中国人与西方人的民族性格、说话方式都有所不同。例如,拉美人打招呼喜欢肢体接触,而中国人见面往往保持距离、用言语打招呼、点到即止。再比如,拉美人性格直爽热情、说话随意、爱开玩笑,中国人则是内向拘谨、严肃细致、说话算话。这都是性格和文化的差异。拉美人遇到不懂的问题希望在最短时间得到简单直接的答案,没有耐心听很细致的解释,因此要根据其性格确定传播方式。
中国面临着严峻的国际挑战,但我们改革开放的方向不会改变,中国改革开放的步子不会停下来。十九届六中全会决议指出,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前途命运的关键一招。经过改革开放四十多年,中国经济已与世界融为一体,成为了世界产业链的一部分。有一项统计指出,中国经济有80%以上与外贸有关。世界离不开中国,中国也离不开世界。中国摆脱贫穷落后与改革开放密不可分,中国实现伟大复兴同样也要靠改革开放。现在我们经常提到“内外双循环”新格局、“一带一路”建设、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等等,都是在强调要继续推动中国开放和与世界接轨。因此,在新形势下,我们更有必要营造有利的外部舆论环境,做好国际传播工作。
国际传播工作的内容和方式都需要改进。国内的宣传材料不能简单的搬到国外使用。有一些宣传内容引经据典、符合中国受众习惯,非常精彩,但国外受众听不懂,不入耳不入心。因此,要贴近不同地域、不同国家、不同受众,实现精准传播。
(一)国际传播工作的原则
国际传播应该遵循几个原则:一是要自信,我们要相信我国的经验、道路、成就、文化的正确性和先进性,要旗帜鲜明、理直气壮。二是要求同存异,中外文化有很大差异,要多讲外国人能接受的内容,他们难以接受的内容可以暂时搁置。三是要实事求是,中国的发展还有很多不完善的方面,仍存在着一些矛盾,部分机制体制还有待改进,这些内容可以实事求是的讲述。越实事求是,传播才越可信。
(二)国际传播工作的内容
1.讲文化。中华文化博大精深,蕴含着丰富哲学思想。从传统文化中可以找到很多智慧和文化互通之处,外国人听起来津津有味。我之前给外国人讲过“塞翁失马”的故事,他们觉得很有意思,很佩服中国人的智慧。这应该是我们宣传的重点内容之一。
2.讲成就。中国取得的成就是我们最大的底气。可以用照片呈现,摆事实、讲道理。例如,拉美国家对中国扶贫很感兴趣,他们受切格瓦拉影响,对于民族革命很感兴趣,我们就可以讲讲中国如何实现转型,从一穷二白的境地逐步取得发展。此外,也可以讲在改革开放初期如何引进外资。拉美也曾引进外资,但由于没有利用好,引发债务危机,导致八十年代成为拉美“失去的十年”,因此拉美人对于中国如何避开陷阱、利用外资发展很感兴趣。中国的实际成就很有说服力。
3.讲道路。讲中国的发展道路,可以纵向比较,比如中国共产党从何而来,采取什么政策,为什么能取得成功;以及我们如何从受欺凌侵略到找到社会主义道路、和平外交道路,如何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等等。还可以横向比较,比如中国原来与墨西哥、巴西、印度国情相似,但现在远远把他们甩在身后,中国是如何做到的?等等。
(三)国际传播工作与外语翻译
国际传播工作与外语密不可分,可以说,外语是对外传播的“最后一公里”,用外国人听得懂、能接受的语言讲故事非常重要。好的外语可以让对外传播如虎添翼、事半功倍。如果故事内容很好,但是外语讲不好,那也无济于事。
讲故事要充分考虑对方文化背景,有很多说法意思相似但语言表达方式不同,比如中文讲“骨肉相连,血肉相连”,西班牙语类似的表达是“uña y carne”(指甲与肉相连);中文说“量身定做”,西班牙语会说“le cae como anillo al dedo”(像戒指套在手指上一样合适)。类似相同语境的表达,要注意文化概念的转换。还有一些通俗用语,比如中文说“白给的包子不要嫌面黑”,西班牙语的对应说法是“白送的马不要看牙”。
需要注意的是,中文的一些概念到了国外含义可能会发生变化,不能硬译。比如我们说讲好“中国故事”,在西班牙语中,“中国故事”(cuento chino)是“骗人的话”的意思。这是因为西班牙语中有句谚语,“De luengas tierras, luengas mentiras.”,意思是说“离得越远,事情传的越走样。”中国对西班牙人来说是最遥远的地方,就如一句阿拉伯谚语所说,“寻找真理,哪怕要到中国。”遇到这种情况,“中国故事”就不能直译了。
此外,如果对中文原文的意思理解不到位,译文也容易出问题。比如,邓小平曾说过,我们要“韬光养晦”,意思是我们不当头、不扛旗。但是外文翻译成了“把自己的能力隐藏起来、等待机会”。“把能力隐藏起来”还可以勉强说的过去,但“等待机会”就有些过度延伸了。这直接造成了国外对我们的误解。特朗普政府就以阴谋论对这句话做了解读,说中国是不友好的国家,中国人在伺机而动、等待机会报复西方,以此煽动民众情绪。这个译文应当予以纠正,我觉得可以译为“actuar discretamente / con discreción”(谨慎行事),也就是我们谨慎做好自己的事,这样就可以较准确表达原文的含义了。十九大翻译时也有类似的问题,有一句话是“中国实现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飞跃”,但十九大报告中还指出,“中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基本国情没有变,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这个国际地位没有变”。因此,“富起来”和“强起来”的译法要斟酌,如果译成中国“已经”成为了“富国”和“强国”,那就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以及发展中国家的说法矛盾了。经过讨论,译文使用了“modesta prosperidad”和“naciente fortaleza”,这个处理较为妥当。
以上的例子说明,我们在对外翻译时要准确理解国情、中央精神、文件原文,还要综合考虑政治、文化等各种因素,了解对象国的观念,不能生译。这不仅对我们外语水平有要求,对政治素养、政策把握也有很高要求。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对外翻译应当有外国专家进行把关。中文不断创新,遇到新的提法,我们要及时与外国专家交流,探讨如何翻译。
对于对外翻译工作,我还有一点建议,就是我们应该建立合适的机制统一中文表达。例如,“人类命运共同体”目前有两种译法,“comunidad de futuros compartidos de la humanidad”和“comunidad de destino de la humanidad”;“发展新格局”的“格局”也有两种译法,一种是“paradigma”,一种是“configuración”;“一带一路”的译法也是经过一段时间才最终统一为“la Franja y la Ruta”。同一概念的不同译文容易对外国人造成困扰。国内西班牙语的翻译,宜建立一种合适的机制,邀请主要传播单位的中方专家和外国专家共同参与讨论,统一中文概念的西班牙语译法,做好国际传播相关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