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 要:教材对形象的塑造起着潜移默化但又举足轻重的作用。本研究通过建立大学英语教材语料库,利用语料库方法梳理五套大学英语教材中与西方相关的高频词汇、高频词汇的搭配及索引行,分析大学英语教材中构建的西方形象。研究发现,调查的大学英语教材有关西方形象的话题涉及西方国家与城市、西方人物、西方节日以及企业,而相比中国元素,教材西方元素并没有更为强势。此外,研究发现调查的大学英语教材中绝大多数表述构建了中性的美国形象,少数索引行塑造了美国人并非友好的形象;教材中构建的英国形象则主要跟“大英帝国”相关。本研究从话语表征层面考察大学英语教材所构建的西方形象,有助于加深对大学英语教材现状的认识,为大学英语教材建设提供有益数据支持。
关键词:大学英语教材;西方形象;语料库
基金项目:上海外国语大学外语教材研究院外语教材研究项目“基于语料库的大学英语教材中的西方形象研究”(编号2021SH0017)。
引用本文:李晓倩,胡开宝. 基于语料库的大学英语教材西方形象研究[J]. 外语教材研究,2024,(1):20-35.
1
引 言
大学英语教材是教师组织课程、实施教学的重要材料,也是学生语言输入,文化学习,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塑造的主要来源和重要渠道(何莲珍 2020)。可以说,教材内容对形象塑造起着潜移默化但又举足轻重的作用。一般而言,较之于其他教材,大学英语教材往往更加频繁地提及西方,并且教材中关于西方的话题、表述等,会在潜移默化中构建学生心目中的西方形象。然而,目前学界鲜有关注大学英语教材中所构建的西方形象。本研究以五套大学英语教材为语料来源,通过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方式,分析大学英语教材中构建的西方形象,以期为大学英语教材建设提供启示。
2
文献回顾
近年来,大学英语教材内容研究逐渐成为热点,主要涉及课程思政与大学英语教材的融合(黄国文,肖琼 2021;王守仁 2021;刘正光,岳曼曼 2020;等)、新时代的大学英语教材编写(刘文波,徐锦芬,张卫东 2021;张雪梅 2019;胡开宝,李翼 2016;等)、大学英语教材中的中国文化呈现(张虹,于睿 2020;康莉,徐锦芬 2018;等)等方面。学界多认为,在大学英语教材中,中国文化缺失现象较为明显(张艳,郭印 2019;罗玲 2012;肖龙福等 2010)。刘艳红等(2015)运用语料库方法分析我国“十二五”普通高等教育本科国家级规划大学英语教材的文化内容,发现十套教材的文化选择和配置存在美英文化强势以及中国文化未得到应有重视两个主要问题。目前,学界对大学英语教材中所谓较为“强势”的西方元素关注不足,更鲜有研究考察大学英语教材中的西方形象,这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我们对于当前大学英语教材具体情况的认识。
形象是“人们对于某一对象所持有的一系列信念、观念及印象”(Kotler 1997: 607)。作为人们对事物的认知与评价,形象具有主观性和可塑性。在物质层面的形象之外,话语可以借助多种语言资源从符号层面建构形象。虽然学界利用语料库方法考察教材中西方形象的研究相对较少,但基于语料库的形象研究成果总体较为丰富,研究者从主题、关键词、隐喻、搭配等多个维度探讨形象的话语构建,涉及不同类型话语所构建的中国形象,如国外主流媒体(林予婷,苗兴伟 2023;Huan & Deng 2021;等)、文学作品(单伟龙 2023;姜智芹 2017;等)、外交话语(胡开宝,田绪军 2018;等)。然而,目前形象研究侧重西方视野中的中国形象,只有少数研究关注我国塑造的西方形象。刘英、丁英顺(2021)分析了抗战时期《新华日报》塑造的美国形象,认为其构建的美国形象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对美国的认识及政策的变迁。张宝林(2015)则关注中国现代文学与美国形象的构建,指出美国形象构建既发挥了重要的社会文化引导功能,也映照出中美关系的曲折变化。不难发现,利用语料库方法开展的形象研究所关注的话语类型主要是媒体话语、政治话语、文学话语等,较少关注大学英语教材中形象的塑造;同时,现有的形象研究对在中国语境下所塑造的西方形象关注不足,其中更鲜有研究探讨大学英语教材构建的西方形象。
3
研究设计
3.1 研究问题
为了考察大学英语教材中构建的西方形象,本研究将围绕以下三个问题展开基于语料库的教材分析:(1)大学英语教材中与西方相关的高频词汇有哪些?这些词汇涉及了什么话题?(2)中、西方形象相关的高频词在话题方面呈现哪些异同?(3)与西方相关的高频词汇呈现出什么样的搭配模式?这些搭配以及具体索引行构建了什么样的西方形象?
3.2 语料库建设
为保证大学英语教材语料库的代表性并控制数据分析的范围,本研究选取同一出版社不同系列的大学英语教材,在系列教材中选取常作为主干教程的综合教程。在时间跨度上,本研究将入库教材限定为近十年内开发的教材。经过对目前高校广泛应用的大学英语教材的调查和筛选,本研究最终选取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的五套学生用书,共计20本,建立大学英语教材语料库。具体教材如下:1)“新世纪大学英语系列教材”(第二版)《综合教程》(1–4);2)《新起点大学英语综合教程》(1–4);3)《全新版大学进阶英语综合教程》(1–4);4)《全新版大学高阶英语综合教程》(1–4);5)“新目标大学英语系列教材”(第二版)《综合教程》(1–4)。其中,“新世纪大学英语系列教材”(第二版)《综合教程》为“十二五”普通高等教育本科国家级规划教材,《新起点大学英语综合教程》主要为满足高校艺体类专业大学英语教学的需求,《全新版大学进阶英语综合教程》侧重于大学英语基础阶段的教学需求,《全新版大学高阶英语综合教程》则侧重于提高阶段的教学,而“新目标大学英语系列教材”《综合教程》旨在全面提高学生的通用英语能力和学术英语能力。这五套大学英语教材品牌经典又各具特色,使用范围广泛,基本能够反映国内大学英语教材的编写现状。我们对选取的20本教材进行扫描、文字识别后,去掉其中的乱码、图表、页码等杂质,将每本教材保存为一个记事本文档,编码格式为UTF-8,最终语料库形符数为104万。
3.3 研究步骤
为回答研究问题,本研究采取以下三个步骤进行语料分析:1)高频词与话题分析。利用AntConc 3.5.9的词表(wordlist)功能生成大学英语教材语料库词频表。人工细读工具所生成的大学英语教材词频表,梳理前2000位高频词中与西方相关的词汇,统计与西方相关词汇的总体频次,并按具体情况对其进行分类,考察大学英语教材提及西方时经常涉及的话题。2)中、西高频词及话题比较。根据1)中产生的词表,选取语料库中与中国相关的词汇,从出现频次、涉及话题等比较大学英语教材中提及中国、西方时所关注的话题。3)高频词搭配及索引行分析。借助AntConc 3.5.9的搭配(collocate)功能,考察高频西方词汇的搭配模式,同时利用索引行(concordance)功能以及通配符检索具体索引行,分析与西方相关词汇具体的使用语境,考察大学英语教材中的西方形象。
4
结果与讨论
4.1 教材中与西方相关的高频词构建的话题
高频词指文本中出现频率较高的词汇。对于形象构建而言,高频词反复出现,“常常将某种意象不断呈现至听众脑海中,进而影响听众的感知”(胡开宝,田绪军 2018: 4),受众经由思考与心理整合可形成基于该话语的主观感受,从而通过话语构建对特定事物的印象或形象。在语料库中,频次信息是语料库研究的出发点,其中高频实词可以体现文本关注的内容,“考察特定词汇或相关词组的频率,是利用语料库方法揭示话语或态度的最基本方式之一”(Baker 2010: 125)。对特定词汇的选择或青睐,可以凸显话语生产者认为比较重要的内容或焦点,因而“研究反复出现的措辞对语言和意识形态研究极其重要”(Stubbs 1996: 196)。本研究将语料库中20本大学英语教材内容生成词频表,并通过人工细读,选取前2000位高频词中与西方形象相关的词汇,生成词云图(图1)。
图1 大学英语教材语料库中与西方相关的高频词汇词云图
为更好地了解大学英语教材语料库中与西方形象相关高频词汇所出现的具体频次以及其所出现的文本数量,我们借助词频表,生成表1(仅列举前20位高频词)。①
根据图1和表1,可以看出,大学英语教材中出现频率较高的西方元素主要可以分为以下三类:
(1)西方国家与城市。大学英语教材的内容选材中经常出现美国或美国人(American、United States、Americans、America)、英国或英国人(British、Britain)、德国(German)。其中,美国或美国人被高频提及,American出现350次,出现在19个文本中,另外United、States、Americans、America也均在前6位,且所有词汇都出现在18个及以上的文本中。除了与国家相关的词汇外,大学英语教材也常常提及欧洲(Europe)。此外,西方城市也在本研究所选用的教材语料库中高频使用,主要包括纽约(New York)、巴黎(Paris)、伦敦(London)等。其中,纽约(New York)出现158次、巴黎(Paris)出现98次,伦敦(London)出现69次。结合大学英语教材中对西方国家的应用频次可以发现,高频出现的国家为美国、英国、德国,高频出现的西方城市为美国纽约、法国巴黎、英国伦敦。
通过大学英语教材语料库中指向西方国家和西方城市的这些高频词汇可以看出,本研究所考察的大学英语教材在构建西方形象时,高频选取的话题主要是西方国家或城市,对欧美均有所提及。美国、英国、德国、法国以及欧洲的出现频率较高,是教材中呈现西方时经常选取的代表国家或地区。除国家或地区外,纽约、巴黎以及伦敦这些欧美城市也是大学英语教材中提及西方时的高频话题。
(2)西方人名。大学英语教材语料库中的高频人名包括Michael、Jack、Tom、William、Henry、Jane等。为更好地了解人名所出现的具体语境,我们检索了上述前四个高频词的索引行,发现Michael主要出现在Michael Jordan以及Michael Jackson中,Jack和Tom主要用于指代普通人名,而William除用于指称普通人名外,还主要出现在William Shakespeare中。可以看出,大学英语教材语料库中,高频出现的西方人名包括迈克·乔丹、迈克·杰克逊、威廉姆·莎士比亚。通过高频出现的西方人名可以看出,大学英语教材中提及西方时,除了西方国家与城市外,经常涉及的话题还包括西方人物,并且教材中的西方人物主要集中在文学、体育和娱乐领域的少数名人。
(3)节日及企业名。大学英语教材语料库还高频提及圣诞节(Christmas)、苹果(Apple)等。考虑到生成词表时并未区分单词的大小写,我们专门到具体语境中检索苹果(Apple)的具体意义,发现在其82次用法中,有68次用来指苹果公司。后续进一步的词汇分析还发现,另一个高频提及的公司为谷歌(Google),虽然其并未出现在前20位与西方相关的高频词汇中,但也有一定的出现频次,在20本大学英语教材中出现46次。除西方国家、城市以及名人外,大学英语教材提及西方时选取的话题还包括西方节日圣诞节、西方科技公司苹果和谷歌。
4.2 教材中的西方形象高频词与中国形象高频词比较分析
为更好地了解大学英语教材中对中、西两方的关注程度,在分析与西方相关的高频词汇并总结大学英语教材提及西方时经常讨论的话题基础上,我们也检索了大学英语教材语料库提及中国以及中国城市的频次,以期通过比较分析大学英语教材中的西方元素是否更为“强势”。借助通配符+代表一个或一个以上的字符,我们检索大学英语教材语料库中的Chin+,以查看China、Chinese以及China’s的出现频次,发现其远高于America*(其中“*”代表0个或0个以上的字符)。同时,进一步检索分析也发现,北京(Beijing)、上海(Shanghai)分别出现93次、75次,远低于出现158次的纽约(New York),与巴黎(Paris)、伦敦(London)较为接近。换言之,在本研究所用的大学英语教材中,有关中国的表述远高于对西方欧美国家的表述;除纽约外,中国城市与西方城市的提及频率相差不大。这与前人指出的大学英语教材中对中国文化或中国元素关注不足(张艳,郭印 2019;刘艳红等 2015;罗玲 2012;肖龙福等 2010)存在不一致。究其原因,我们认为,本研究所用的大学英语教材均为近十年开发,而近些年大学英语教材已经逐渐加强了对中国元素的关注。这一点在教材的编者前言中也都有体现,例如,在《新起点大学英语综合教程》前言中,编者明确提及“教材每单元特设中国文化版块,用英语介绍有特色的中国传统文化内容,既可与西方文化对比,又让学生学会‘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②”;《全新版大学进阶英语综合教程》编者“注重教材中中国元素的体现”③;《全新版大学高阶英语综合教程》编者强调“教材编写……取人之长并弘扬中华文化”④;此外,在“新目标大学英语系列教材”(第二版)前言中,编者也指出,新修订的教材“替换部分课文,适当增加中国文化内容的比重,补充围绕中国文化主题的练习”⑤。
除了中国以及中国城市外,我们也在大学英语教材语料库中检索了与西方元素类似的中国词汇,如代表性人物(Confucius)、传统节日春节(Spring Festival)、代表性企业华为(Huawei)等。检索结果表明,大学英语教材中对孔子或儒家提及111次,频次与西方人名中的前三位即Michael(133)、Jack(101)、Tom(101)接近。考虑到英语中单个的词汇出现在多个人名中,如上文所述,Michael出现在Michael Jordan以及Michael Jackson中,而Jack和Tom则经常用于指代普通人名,笔者认为,大学英语教材中对中国代表性人物孔子的关注度高于西方人物。与之相反,中国的传统节日春节(Spring Festival)、代表性企业华为(Huawei)等,分别在大学英语教材中出现6次和9次,频次较低。话题选择体现了形象构建时的关注内容,中、西方高频词汇比较显示,大学英语教材选取中国传统节日、代表性企业作为话题的频次低于西方的节日与企业。笔者认为,后续教材编写可以酌情考虑增加该部分内容。
4.3 教材中的主要西方形象高频词搭配分析
形象是多维度的,本研究所选取的“西方”范围也较为广泛。为进一步考察大学英语教材中具体的西方形象,我们选取典型的高频词,分析讨论这些话题时所涉及的具体内容。根据4.1小节,大学英语教材中高频提及西方国家、城市、人物等,其中最为高频提及的是美国或美国人,以及英国或英国人,这说明大学英语教材描述西方时,经常以美国、英国这两个典型的大国作为切入话题。搭配是指“文本中一定距离内两个或多个词语的共现”(Sinclair 1991: 170)。以高频实词为出发点,分析其索引行和搭配,会呈现出语篇中有意义的模式。因此,为进行更深层次的考察,我们分别选取与美国和英国相关的高频词汇,通过搭配和索引行,分析大学英语教材中的美国形象与英国形象。
4.3.1 美国形象高频搭配词分析
利用AntConc 3.5.9,借助通配符“*”代表0个或多个字符,我们首先检索了大学英语教材语料库中America*(America、American、Americans)的搭配词,以便通过与其共现的高频实词,分析大学英语教材中的美国形象。大学英语教材中America*的高频搭配实词频次、互信息值等信息如表2所示:
通过表2可以看出,与America*高频共现的实词中,绝大多数不具有明显评价意义或态度色彩。America*主要出现在北美(North America)、美式英语(American English)等表述中,同时也经常跟中国(人)(Chinese)、英国(人)(British)一起出现。同时,借助索引行,我们发现表格中的people、writer,多出现在American people/writer这类的表述中。针对具有正面意义的高频搭配实词friendship,我们进一步分析其索引行,发现其虽然与America*共现,但无明显从属关系,或者说其并非用来表述美国友谊,如在索引行“How do American men show friendship?”中,friendship用来进行客观描述,而非构建美国人对友谊的态度。
对于表2中与America*共现的way,检索其索引行后发现,其对美国形象的构建并无明显贡献,因为way经常出现在固定表述美国联合慈善协会(The United Way of America)中,如索引行“The United Way of America is a non-profit organization that …”。
除表2列出的词汇外,America*的实词搭配词中,还有一些频次不高但具有评价色彩的词汇,如ugly。对此,我们也检索了其与America*共现的索引行,发现虽然词汇本身具有评价意义,但在大学英语教材语料库中并未用来直接描述美国,如例(1)所示:
例(1):The Ugly American (His most well-known work is The Ugly American …)
在例(1)中,虽然丑陋(ugly)用来修饰美国人(American),但考虑到整个表述《丑陋的美国人》(The Ugly American)为一部作品名称,在本研究中我们不将此种类型归类到对美国形象的构建中。
通过分析与America*高频共现的实义词,我们发现,在目前的大学英语教材语料库中,提及America*的索引行主要为相对客观的描述,如地理位置北美(North America)、美式英语(American English)等,或者用来指称美国人(American people)、美国作家(American writer)等。而与America*共现的具有评价意义的词汇,如友谊(friendship)、丑陋(ugly),并非用来构建美国形象。在分析与America*高频共现的实义词索引行基础上,我们分析America*出现的所有索引行发现,大学英语教材提及美国时的主要内容还包括美国饮食、美国梦、美国学生等。索引行显示,大学英语教材提及美国时的绝大部分表述为客观描写,这与高频搭配词的分析结果一致。此外,也有小部分索引行提及美国的表述构建相对负面的美国形象,如例(2)、例(3)所示:
例(2):The launch is the latest step in China’s ambitious programme to build its own space station. American objections prevented it from participating in the international space station.
例(3):People from the United States may at first seem friendly. Americans often chat easily with strangers. But American friendliness is not always an offer of true friendship.
例(2)描述了美国对中国航天事业发展的阻挠,例(3)则描写美国人虽然外向,但并非总是真正的友谊,两例均构建了大学英语教材中负面的美国形象。与例(2)、例(3)相似的索引行,在大学英语教材中总计出现20余次。这些索引行通过符号层面的表征,可以向读者构建美国或美国人并非绝对友好(self-centered、unfriendly)的形象。
4.3.2 英国形象高频搭配词分析
除了America*外,在词频表和词云图中,与英国相关的词汇British和Britian也高频出现。因此,我们也进一步分析上述两个词汇的搭配与索引行,以考察大学英语教材中构建的英国形象。利用通配符“|”代表“或者”,借助AntConc 3.5.9检索British|Britain的搭配,高频出现且互信息值较高的实词信息如表3所示:
根据表3可以看出,与British|Britain一起出现的词汇中,具有评价意义的词汇比较多,例如战争(war)、伟大(great)、帝国(empire)等,这表明大学英语教材语料库中对英国的评价色彩总体较美国明显。具体分析表3中的搭配词可以发现,与British|Britain最高频共现的词汇为English,索引行分析显示其主要出现在英式英语(British English)这一表述中。此外,British|Britain还经常与美国(American)高频共现,这表明大学英语教材提及英国时也常常提及美国,将其与美国并列。表3中,战争(war)是与British|Britain高频共现且位于第3位的实词,我们提取了包含British|Britain以及war的索引行,其中典型实例如例(4)、例(5)所示:
例(4):Was Churchill preparing the British people for a long war or a short one?
例(5):Settled by colonists in 1610, the city was sacked by the British in the War of 1812.
从上述两例索引行可以看出,British|Britain经常与战争(war)共现,这些索引行既包括英国或英国人民在战争中的表现,也涉及1812年美英战争,并且在此索引行中,洗劫(sacked)一词感情强烈地表示出英国的“洗劫”行为。教材中的这些索引行,塑造了英国与战争相关的形象。
表3中,伟大(great)与British|Britain共现8次,我们检索great与British|Britain共现的索引行,发现其经常出现在大英(Great Britain)这一表述中。对搭配词中具有评价意义的帝国(empire)一词,索引行分析发现其与British|Britain的搭配主要出现在英帝国(the British Empire)这一表述中。
通过对British|Britain高频搭配实词以及索引行分析可以发现,常见搭配模式为英式英语(British English),并且提及英国时往往也会提及美国,这些表述构建了中立的英国形象。然而,除了这两处高频搭配外,大学英语教材语料库中提及英国或英国人时,所使用的具有评价意义的词汇比提及美国或美国人时更多,涉及战争(war)、伟大(great)、帝国(empire)等。具体而言,British|Britain与战争(war)的共现主要用于描述英国或英国人民在战争中的所作所为。另外,British|Britain往往出现在大英(Great Britian)、英帝国(the British Empire)等表述中。如前文所述,形象不是事物本身,而是人们对事物的感知或看法。大学英语教材中具有评价意义的词汇与British|Britain高频共现,这在一定程度上构建了英国经历或参与战争的形象,并且伟大(great)、帝国(empire)与British|Britain的高频共现使得大学英语教材中“大英帝国”的形象相对较为突出。笔者认为,大学英语教材中使用了the Great Britian、the British Empire等固有的表述,但这些表述在符号层面加深了学生心目中“大英帝国”这样的英国形象。
5
结 语
本研究以高频词汇、高频词汇的搭配及索引行为切入点,分析大学英语教材所关注的西方话题,比较中、西方话题异同,并以美国和英国为例考察其形象构建。研究发现,大学英语教材构建西方形象时,高频选用西方国家、城市、名人、节日、企业等作为讨论的话题;教材选择西方国家、城市为话题的频率并未远高于中国以及中国城市,即西方元素并非绝对强势于中国元素;教材中塑造的美国形象总体上是中立的,但也有一部分内容塑造了并非友好的美国形象,教材塑造的英国形象则与战争、大英帝国相关。基于上述发现,笔者建议,未来大学英语教材编写中,可在拓展讨论西方话题的同时,适当增加中国传统节日、中国知名企业等话题;此外,提及英国时,可酌情考虑是否依然选用Great Britian、the British Empire等表述。本研究利用语料库方法,从话语表征层面考察大学英语教材所构建的西方形象,有助于更好地了解大学英语教材现状。后续研究可以进一步丰富大学英语教材语料库,进行更多维度的形象构建分析,在此基础上比较大学英语教材中所构建的中、西方形象的异同,以期更加全面地考察现有大学英语教材,为大学英语教材建设提供客观、真实的数据支持。
① 统计词频时,将New York当作整体。
② 张伯香、张文主编. 新起点大学英语综合教程1学生用书.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16.
③ 李荫华总主编,季佩英、冯豫分册主编. 全新版大学进阶英语综合教程1学生用书.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17.
④ 夏国佐、吴晓真主编. 全新版大学高阶英语综合教程1学生用书.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21.
⑤ 束定芳总主编,刘正光、彭珮璐主编. 新目标大学英语系列教材(第二版)综合教程1学生用书.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21.
参考文献
[1] Baker P. Sociolinguistics and Corpus Linguistics [M]. Edinburgh: Edinburgh College Press, 2010.
[2] Huan C & Deng M. Partners or predators? A corpus-based study of China’s image in South African media [J]. African Journalism Studies, 2021, 42(3):34–50.
[3] Kotler P. Marketing Management, Analysis, Planning, Implementation and Control [M]. Upper Saddle River: Prentice Hall, 1997.
[4] Sinclair J. Corpus, Concordance, Collocation [M]. Oxford: Oxford College Press, 1991.
[5] Stubbs M. Text and Corpus Analysis: Computer-assisted Studies of Language and Culture [M]. Oxford: Blackwell, 1996.
[6] 何莲珍. 新时代大学英语教学的新要求——《大学英语教学指南》修订依据与要点[J]. 外语界,2020,(4):13–18.
[7] 胡开宝,李翼. 当代英语教材语料库的创建与应用研究[J]. 外语电化教学,2016,(3):34–39.
[8] 胡开宝,田绪军. 中国外交话语英译中的中国外交形象研究——一项基于语料库的研究[J]. 中国外语,2018,(6):79–88.
[9] 胡开宝,田绪军.《政府工作报告》英译文本的语言特征与文本效果研究——一项基于语料库的研究[J]. 外国语文,2018,(5):1–11.
[10] 黄国文,肖琼. 外语课程思政建设六要素[J]. 中国外语,2021,(2):1,10–16.
[11] 姜智芹. 当代文学对外传播对于中国形象的延续和重塑[J].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7,(1):24–36.
[12] 康莉,徐锦芬. 大学英语教材中的文化自觉及其实现[J]. 外语学刊,2018,(4):70–75.
[13] 李民,王文斌. 我国高校外语教育问题研究:外语教育学视角[J]. 外语与外语教学,2021,(1):21–29,144–145.
[14] 林予婷,苗兴伟. 美国主流媒体对中国国家形象的话语建构——基于文本挖掘的历时研究[J]. 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23,(3):87–95.
[15] 刘文波,徐锦芬,张卫东. 增语言能力 强思辨素养 塑良好品格——“新目标大学英语”《视听说教程》修订的理念与特色[J]. 外语界,2021,(2):31–36.
[16] 刘艳红,Lawrence Jun Zhang,Stephen May. 基于国家级规划大学英语教材语料库的教材文化研究[J]. 外语界,2015,(6):85–93.
[17] 刘英,丁英顺. 抗战时期《新华日报》视野中的美国形象变迁[J]. 传媒观察,2021,(4):100–104.
[18] 刘正光,岳曼曼. 转变理念、重构内容,落实外语课程思政[J]. 外国语(上海外国语大学学报),2020,(5):21–29.
[19] 罗玲. 在大学外语教学中有机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J]. 中国高等教育,2015,(21):51–53.
[20] 单伟龙. 美国汉学家英译当代文学的中国形象建构研究[J]. 西安外国语大学学报,2023,(4):101–105.
[21] 王守仁. 论“明明德”于外语课程——兼谈《新时代明德大学英语》教材编写[J]. 中国外语,2021,(2):4–9.
[22] 肖龙福,肖笛,李岚,宋伊雯. 我国高校英语教育中的“中国文化失语”现状研究[J]. 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2010,(1):39–47.
[23] 张宝林. 中国现代文学与美国形象构建[J]. 兰州学刊,2015,(6):166–171.
[24] 张虹,于睿. 大学英语教材中华文化呈现研究[J]. 外语教育研究前沿,2020,(3):42–48,91.
[25] 张雪梅. 新时代高校英语教材建设的思考[J]. 外语界,2019,(6):88–93.
[26] 张艳,郭印. 中国文化失语背景下大学英语教学大纲与教材的嬗变[J]. 江苏外语教学研究,2019,(4):8–11.
上下滑动查看更多
作者简介:
李晓倩,上海外国语大学语料库研究院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语料库翻译学、外交话语研究、形象研究。
胡开宝,上海外国语大学语料库研究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语料库翻译学、话语分析、语言类数据科学。
(文章来源:外教社高教发布、语言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