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2005年,为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和世界人民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0周年,爱泼斯坦《历史不应忘记》一书以中、英、日三种文字出版。之后,很快就迎来了爱老的九十华诞,胡锦涛主席特地登门祝贺。他在本书扉页上签上自己的名字,郑重送给了胡主席。没过多久,爱老仙逝。于是,《历史不应忘记》就成了爱老最后一部著作。
爱泼斯坦生于波兰,长于中国,一生与中国人民的革命和建设事业紧紧联系在一起。他见证了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全过程,留下了详尽报道。《历史不应忘记》一书,则是所有这些报道、回忆、文章和讲稿的集成,展示了中国人民抗击日本侵略者的全过程和付出的巨大牺牲,以及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所作出的重要贡献。
爱老在本书前言中这样说道:“为了唤起人们永远牢记这来之不易的胜利及其伟大意义,在我90岁诞辰到来之际,谨以我从1937年到1945年间在中国战场上写的通讯报道和回忆为基础,重新编成这本书,作为我对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的一点贡献。”
(二)
我与《今日中国》的老同事、曾任今日中国出版社总编辑的饶凤岐同志都是爱老学生,多年成长路上受爱老教诲良多。为纪念抗战胜利60周年,我们提议把其多部著作中关于抗战的内容都抽出来,重新编辑成书。我两人兴冲冲到爱老家里拜访,向他汇报这一想法。
这时的爱老,工作、阅读、吃饭,包括接待客人,都只能坐在轮椅上,但精神还好,脸上时刻都浮现着我们再熟悉不过的、也是他标志性的笑容。他说,走路已经不行了,但每天还是请两个阿姨搀扶着在室内走走,以保持活力。
爱老和夫人黄浣碧听完我们的想法,当即表示同意。黄姐很快就将爱老的多部著作从书房里取出交给了我们,过后不久,又将抗战胜利后爱老发表的一些相关文章和讲稿复印件整理出来。这部分资料十分珍贵,后来也成了书中最为新鲜的部分。
(三)
老饶负责图片,我负责文字,我们就这样进入了编辑阶段。手头都是资料,怎样编辑成书,编成怎样一本书,书名叫什么,我们反复去爱老府上同他进行交流,凡此种种,重大问题都由他亲自敲定。
经他同意,我们将全书分成了16章,第一章是“卢沟桥的枪声”,最后一章是“抗战的最后阶段”。“前言”“后记”也都经他审定。全书各部分文体如何统一,还有编排设计等,也都得到了他的首肯。
此外,《历史不应忘记》这本书顺利出版还得到了著名翻译沈苏儒、贾宗谊等帮助。沈苏儒同志不愧为编辑家,样书刚拿到手里,一下子就能看出这不是爱老的原著,但又像是爱老“原汁原味”的著作;这不是爱老新写的一本书,但又是他自己的语言。
(四)
对这本书,也有专家有过评价。研究二战史的军事专家彭训厚同志说:“本书史料翔实,是对全国人民特别是青少年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光荣革命传统教育、集体主义教育和国际主义教育的好教材。”外宣专家王纪德同志则说:“本书既有概括的描述,又不乏生动的细节,读来不觉枯燥。在写作方法上,我对外书刊可以借鉴。”
在后记中,爱老留下了这样几句话:“我在本书中回忆了在中国抗日战争中的所见所闻,还有我当时所作的分析和对外介绍,虽然已经60年了,许多仍历历在目,而且,历史也不应忘记。”这正是他决定用《历史不应忘记》这一书名的初心。
距离爱老说出这句话,已经过了20年。当我们今天纪念抗战胜利80周年之时,也应记住他的这句话——历史不应忘记。
原文赏析
台儿庄大捷是值得纪念的,这有许多理由。它是华北、上海和南京沦陷以后,中国在正面战场上从敌人手中收复的第一个城镇。它大大鼓舞了全中国和全世界的人民,使他们相信中国和中国人民有决心战斗下去,并且有能力取得胜利。
在国内,台儿庄的胜利受到普遍的欢呼:在国民党统治的后方,在延安和解放区,在敌占区,人民莫不欢欣鼓舞。甚至连海外的华侨和世界各地的中国朋友,也为之雀跃。外国的许多人,包括官方人士,对中国能不能坚持打下去,曾经产生过怀疑,现在,在一定程度上,他们的疑虑消除了。
在我们去台儿庄的路上,经过一处看来空旷的田地,一个孤独的日本伤兵在一个用毯子盖着的弹坑里不断向我们开枪,直到护送我们的中国士兵把他打死。他本来可以躲过我们的视线,但却故意寻求“光荣的自杀”。他显然深受日本军部的思想毒害。我们的一个中国同伴说,太遗憾了,我们中间没有一个人会日语,否则的话,我们可以开导开导他。
1982年,我再次来到台儿庄。在一座大桥上,我问一位遇到的当地农民:“台儿庄的人还记得那场战斗吗?”这位农民看上去有60岁,但实际上已经80岁了。他放下在附近山上砍来的柴,然后回答说:“怎么能不记得?孙连仲的西北军是从那个方向来的。云南和广西部队的从那个方向来的……”说话间他指着不同的方向。“你当时有什么想法?”“中华大国不能灭。连八国联军都没有把我们消灭掉,一个小日本又能怎么样?”老人家的话表明,经历了所有磨难的中国人对自己的民族有不可战胜的信心。
——伊斯雷尔·爱泼斯坦《历史不应忘记》(节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