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  中国外文界  —
全国翻译人才基地

讲述|我与中葡译介的二十年文化“长征”

浏览: 作者: 来源: 时间:2025-08-19 分类:新闻资讯
就像海外的中国菜,或许不那么地道,甚至在中国人看来不够正宗,但这正是中国文化在异国扎根的样子,藏着他国人民对中国的欣赏,是他们用自己的方式为中国文化留出的空间

“我相信文化传播总要经历一定的本土化。就像海外的中国菜,或许不那么地道,甚至在中国人看来不够‘正宗’,但这正是中国文化在异国扎根的样子,藏着他国人民对中国的欣赏,是他们用自己的方式为中国文化留出的空间。”

32169954-3c8b-4814-8990-806bf0d1e794



(一)

若要追溯我与中国的缘分,还得从那段从学习中文到传播中国文化的漫长旅程讲起。

2005年5月,我第一次踏上北京的土地那时我来华虽与当时的工作有关,但更深层的动因,是心底那份对中国的好奇——希望亲自走进这片土地,触摸真实的中华文化肌理。2005年之后,我便再未回国定居。这个选择完全不在我最初的人生规划里,甚至可以说是意料之外。但在我能自主掌舵生活方向的有限空间里,留在中国这二十年,确是源于对汉语和中华文化的执着追求。至于最后投身中葡译介与文化传播事业,可以说是我个人求学之路的自然延

随着对中国文化的体验日渐丰沛、知识不断积淀,我渐渐觉得,或许可以试着把这些分享给我的同胞读者。在这条路上,我有幸与外文出版社建立了合作,这里的翻译、编辑以严谨到近乎苛刻的专业态度把控每一个环节:校对时逐字精审,力求精准无误;排版上兼顾中外阅读习惯,让文字跨越语言壁垒;设计中巧融中西美学,让文化在视觉中对话。让我深刻体会到,他们不仅是文字的把关者,更是跨文化交流的匠心守护再加上此前与巴西最重要的学术出版社之一——圣保罗州立大学出版社,以及斩获巴西多项重要文学奖项的34出版社的合作基础,中葡译介与文化传播就这样成为了我人生中水到渠成的归宿

(二)

说到中葡译介和文化传播,首先得从受众的实际情况说起。葡语国家并没有形成自己的汉学传统。即便葡萄牙是最早与中国建立直接交往的西方国家之一,这段交往却因种种原因没能在学术层面扎根生长。巴西直到十九世纪末才开始与中国有直接往来,两国对彼此始终算不上熟悉。近二十年里,双方虽然建立起了紧密的商贸联系可语言与文化的鸿沟始终没能真正弥合

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文化传播只能先从夯实基础做起,而基础的核心就是打磨高质量的译本必须得让葡语读者读到专业又易懂的基础文献,从字里行间感受中国文化的独特脉阅读这些文献的目标是多层面的:了解文本本身、作者生平、背后的社会历史背景等等。每一本译本都像是文化的局部缩影,有着自己的定位。比如读《庄子》,既能读到庄周与他那个时代的思想交锋,也能触摸到“庄子文化”——也就是后世慢慢沉淀出的一套人生理念与追求,包括它特有的审美意趣或许很多中国人没有意识到,但这类经典其实一直以各种方式影响着他们的生活。

(三)

谈及获得中华图书特殊贡献奖的原因和心情,就像我刚才说的,我的学习之路靠的是个人的坚持,而后来投身文化传播,不过是这段学习的自然结果但无论学习还是译介,我从来都不是孤军奋战。学习阶段,成果多体现在自身成长上,这份陪伴或许不那么显眼;可出版一部作品时,你会立刻意识到,这里有出版社的支持、媒体的关注、读者的陪伴,我只是这漫长链条中的一环。若将目光放远些,过去的老师、朋友、同学、同事,都在这链条上闪耀微光。我何其幸运,无论生活还是事业,总有关键的人在身边支持帮助我。发行作品、获得奖项固然开心但我最深刻的体会始终是:单丝不成线,独木不成林

对我而言,讲好中国故事从不是刻意为之的事。中国的文化遗产,无论是传统的还是近现代的,本身都很有意思。正因为它们有存在的意义和价值,才值得我去尝试鼓励更多的人纯粹地了解、真实地讨论。我相信文化传播总要经历一定的本土化。就像海外的中国菜,或许不那么地道,甚至在中国人看来不够“正宗”,但这正是中国文化在异国扎根的样子,藏着他国人民对中国的欣赏,是他们用自己的方式为中国文化留出的空间我觉得这其实是个很好的起点,能让我们在这个基础上,慢慢朝着更地道的方向靠近

文章来源:中国外文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