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管是用于兑换继续教育学分的实践材料,还是提交评审的业绩材料,我都选择了已经公开发表过的译文、出版物和网络直播存档的口译实践,没有采用任何未公开的翻译案例。首先,翻译本应保护客户隐私,不能泄漏商业信息。其次,有署名或有视频链接的材料,方便评委查验真伪。职称表格中填了两本翻完未出版的书籍,还有给China Daily(《中国日报》)翻的几十篇无翻译署名的文章名,都附上了出版社的盖章说明和中国日报智库的网络署名链接。我的两位编辑朋友告诉我,只要提供真实证据,专家都熟悉机构不署名的传统和出版流程,不会影响评审的。我原本想提交参加一本即将在斯普林格出版社出版的学术著作外译作品,后来发现该国社科项目团队人员表格里没有写我的名字,译者署名也没有,只有申报书里面提到了我。除了转账记录这种私密信息,没有办法证明自己真实参与了这本书的翻译,就只好只字不提这个项目了。如果申报材料里提到过服务各国政要,参与过国家项目,参译过畅销书,参编过翻译教材,又不能提供确凿的证据,就会影响评委的判断,毕竟口笔译行业也存在简历灌水和浮夸营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