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89岁退休教授赵德馨,因中国知网擅自收录其160篇论文打起了官司并获赔70多万元。目前,中国知网下架了赵德馨教授的所有文章并发布说明道歉。对此,老教授表示,希望知网拿出具体的整改措施,而不是停留于表面。赵德馨退休前是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的教师,也是我国著名的经济史学家。他的100多篇文章在其不知情的情况下被中国知网收录,读者需要付费下载,但他却从未收到稿费。赵德馨表示,他在中国知网上下载自己的文章也需要付费。“我主编的书,我用还要给你(知网)钱。我创造的知识,我怎么得不到尊重呢?”
为此,赵德馨起诉中国知网并胜诉,共获赔70多万元。中国知网败诉后,将擅自收录的赵德馨教授的文章进行下架处理。▲在中国知网检索“中南财经政法大学赵德馨”,显示“暂无数据”对此,赵教授说:“中国知网必须改革,不能输了官司就下架我的文章。不免费(给它用)就下架,说明中国知网一心只想牟利,没有承担起文献平台促进知识公共传播的义务。”2016年1月,武汉理工大学发布了停用知网的通知。校方称:“2000年以来,知网每年的报价涨幅都超过10%,从2010年到2016年的报价涨幅为132.86%,年平均涨幅为18.98%。由于续订价格涨价离谱,我校与中国知网公司的谈判不成功。”这些年来,知网涨价幅度过大的行为曾受到全国很多高校的抵制,其中包括北京大学等知名院校。有专家认为,“谁维权就下架谁的文献”确实解决了侵权的问题,却也堵住了文献原作者取得影响力的路径。对此,知网还应拿出更大的诚意,在为学术共同体提供文献服务的同时,本着对知识产权的尊重,尽可能让作者获取他们应得的收益。不止如此,知网还存在“挟期刊以令作者”的问题。目前对知网胜诉的所有案例,其侵权作品都写作于2010年前。这是因为2010年中文学术期刊全面普及了期刊版权声明制度,大多数期刊都规定,凡在该期刊发表论文,作者必须无偿同意该期刊将成果全文的出版权转卖给知网等学术数据库。作者要想发表作品,必须接受这一强制要求,这就造成了知网通过期刊把作者死死拿捏的局面。也因此,在整个知识付费的消费链条中,作为创作者的作者,反而成了最被无视的那一个。此外,作者群体往往是零散的、个体的,相对于一个企业平台来说,在维护自己知识产权方面处于弱势。自己的作品究竟被收录了多少,被下载了多少,卖了多少钱,这些信息的获得往往也是被动的,自己不去查、不去统计,没人会通知你。据最新消息,“中国知网会员·流量计费标准表”显示,硕士、博士学位论文下载费用现在分别是7.5元/本、9.5元/本,这与之前的价格相比分别下降了50%和62%。知网在赵德馨教授维权成功引发的舆论下,做出了降价的“让步”。但还是要看到,这种降价也可能仅仅是一时的权宜之计,它的背后并不是一套明确的、透明的、合理的价格机制,还是依赖知网自身的调节。换句话说,议价权还是握在知网手里,其主导地位依旧无法撼动。在万物共享的时代,作为最浓缩的知识——学术文献,被企业平台束之高阁,成为一种价格不菲的商品,这无疑走向了信息时代的反面。眼下,在降价的同时,或许知网还可以和作者建立收益共享机制,给予适当比例的付费分成。如此,既能解决授权问题,也能激发广大研究者的创作激情,从而产生更加丰富、优质的内容增量。(综合央视新闻、长江日报、中国新闻网、光明日报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