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 释
① 邹振环的“西学”概念包含两层含义:一是西方人在中国或东亚地区用中文介绍的西方学问,二是中国或东亚学者所理解和认识的关于西方的学问(参见邹振环,2011:1 0)。本文所谓“西学”则主要指经由翻译、介评传入我国的西方学问。西学传入我国,翻译是主要方式,但也不能忽视评论、介绍西方知识所发挥的传播功能。
参考文献
[1] Nord, C. 译有所为——功能翻译理论阐释[M]. 北京: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5.
[2] 布尔迪厄. 文化资本与社会炼金术[M]. 包亚明译. 上海: 上海人民出版社, 1997.
[3] 方梦之, 傅敬民. 振兴科学翻译史的研究——应用翻译研究有待拓展的领域[J]. 外国语,2018(3): 67-75.
[4] 傅敬民. 翻译作为独立学科的新时代中国翻译教育[J]. 外语电化教学, 2023(1): 11-13.
[5] 康有为. 变法以致升平——康有为文选[M].上海: 上海远东出版社, 1997.
[6] 李茂君, 胡显耀. 概念的翻译与近代中国历史变迁——近代翻译史的概念史研究路径[J].上海翻译, 2023(3): 7-12.
[7] 梁启超. 梁启超文集[M]. 北京: 北京燕山出版社, 2009.
[8] 廖七一. 中国近代翻译思想的嬗变——五四前后文学翻译规范研究[M]. 天津: 南开大学出版社, 2010.
[9] 廖银叶. 从《几何原本》汉译透视中国三度错失近现代科技转型的原因[J]. 上海翻译,2023(4): 85-90.
[10] 刘禾. 跨语际实践:文学,民族文化与被译介的现代性(中国,1900—1937)[M]. 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08.
[11] 彭发胜. 翻译与中国现代学术话语的形成[M].杭州: 浙江大学出版社, 2011.
[12] 韦努蒂. 译者的隐形:翻译史论[M]. 张景华等译. 北京: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9.
[13] 习近平. 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N]. 人民日报, 2016-05-19.
[14] 许钧. 翻译概论[M]. 北京: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9.
[15] 张必胜. 科学史中的翻译与翻译史中的科学——以明清数学为对象的探蠡[J]. 中国外语, 2023(4): 95-103.
[16] 朱健平, 梁筱婕. 马克思主义哲学视角的翻译研究:现状与展望[J]. 上海翻译, 2023(6): 1-6.
[17] 朱一凡. 概念翻译史研究:内涵、意义与路径[J]. 上海翻译, 2023(4): 8-13.
[18] 朱志瑜, 张旭, 黄立波. 中国传统译论文献汇编(六卷本)[C]. 北京: 商务印书馆, 2020.
[19] 邹振环. 晚明汉文西学经典:编译、诠释、流传与影响[M]. 上海: 复旦大学出版社, 2011.